
易縣西陵鎮忠義村擺子龍燈獨具特色,因龍體內置燈,并可用龍體擺出字形而得名。從清朝乾隆年間到民國初年,清西陵擺字龍燈是西陵守陵衙門之間拜年時的花會表演。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擺字龍燈才傳入民間,成為表達農民意愿的一種民間舞蹈。2008年6月,擺字龍燈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

在易縣的東韓村和后部兩村,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花會,名叫十番會,是以合奏演出為主的音樂類花會,以演奏人員眾多、場面宏大而聞名。十番會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為主,文十番以弦樂為主演奏起來溫文爾雅,流行于易縣,而以東韓村和后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東韓村拾幡古樂”的名稱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

定州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北宋年間,蘇軾在定州任知州時,看到農民邊插秧邊輕聲哼唱,便把詞曲記下來,改編后成為“插秧歌”,迅速在定州北部傳唱開來,歌中有“水上白鶴驚飛處,稻禾千里盡秧歌”之語。1942年,藝人秦志榮與弟子宋文川合演的《殺樓》、《描金柜》、《黃氏女將香》頗受群眾贊譽,當時流傳著“拆了房買了磚,也要看看宋文川”的民謠。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淶水縣南高洛村的音樂會尤為知名。音樂會尊奉道教四御之一的“后土皇帝”,演奏的是原汁原味的“古樂”,曲譜是最古老的工尺譜和燕樂半字譜。南高洛古樂被專家學者鑒定為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是易縣后山文化的留存,是南北朝、唐宋時期宮廷歌舞大曲的再現,“填補了中國音樂史有史無聲的空白”。 2006年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哈哈腔
又名柳子調,系傳于河北、山東的地方戲,哈哈腔早期的演出活動,常是以自娛自樂為主,代表劇目有《王小打鳥》、《三拜花堂》、《唐知縣審誥命》等。哈哈腔的唱腔,用清苑方言演唱,屬于板腔體,分10余種基本板式。上世紀80年代后,一批青年演員嶄露頭角。清苑哈哈腔劇團是全國唯一保留的哈哈腔專業劇團。2006年,哈哈腔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田際云(1864-1925)是河北梆子發展中承前啟后的人物,藝名“響九霄”,高陽縣王草莊人。他第一次成立了招收女子學員的戲曲科班——崇雅社,第一次在舞臺上起用女演員,并且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進行大膽改革。田際云所建立的戲班在北京形成了與京劇分庭抗禮的局面,達到了河北梆子藝術的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高陽又為河北梆子藝術培養了齊花坦和張惠云,拍攝了戲曲電影《寶蓮燈》,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也稱為高陽老調、保定老調,是在當地河西調的基礎上,吸收河北梆子、秦腔的表演風格,清乾隆末期已在白洋淀一帶地區廣為流傳。老調須生周福才的代表作《調寇》、《臨潼山》等尤為知名。1954年,高陽縣老調劇團成立,1959年改稱為保定專區老調劇團。先后拍攝了老調戲曲藝術片《潘楊訟》、《忠烈千秋》,成為久演不衰的藝術精品。

“北方昆曲”又稱“高陽昆腔”。其唱腔健朗、質樸剛柔并濟,充滿程式之美,心中國建立后文化部以高陽縣河西村昆曲藝人組建了中國北方昆曲劇院。其代表人物韓世昌、候玉山、馬祥麟等。2003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北方昆曲正式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保定府三樁寶,鐵球、面醬、春不老”,其中面醬是槐茂的主要產品。1671年(清康熙十年),原籍北京金魚胡同的趙氏夫婦遷到保定,用幾口大缸在西大街從事醬業。原來門口曾經有一棵古槐,因而取名槐茂醬菜,借喻買賣像古槐一樣枝繁葉茂?;泵瘡漠a生到現在已經有300余年的歷史了。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保定的醬菜業發展非常迅猛,1870年發展到20多家。1998年槐茂醬菜廠改制為股份制的“槐茂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醬菜、面醬、醬油、食醋、腐乳五大系列,100余種產品。

古城保定有著滄桑久遠的歷史, “老馬號”是古城歷史的印證。從明清朝代遺留下來的“老馬號”是當時古城保定最大的商業集中區。清朝年間修建的“老馬號”建筑極具規模和特色。在很長的街道兩側平房上,用涂有紅漆的方形木頭一排排搭建而起,錐形的頂棚宏偉氣派。

古蓮花池由元代汝南王張柔始建,后成為國內十大園林之一。直隸為畿輔“首善”之地,蓮池“林泉幽邃,云霧蒼然,于士子讀書為宜”,清雍正十一年,直隸總督署李衛故將院址選在蓮池,因地取名為“蓮池書院”。
蓮池書院自開辦伊始就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成為北方最高學府,皇家的高級人才培訓中心。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多次巡視。清末狀元劉春霖、清史館總纂王樹楠以及民國風云人物馮國璋等均曾就讀于此。
解放以后,毛澤東到蓮池故地重游,他說:“蓮池之所以有名,關鍵是蓮池書院有名,蓮池書院在清末可稱四大為全國書院之一。

清乾隆三十年 (1765 年 ), 直隸總督方觀承編撰成《棉花圖》 , 并刻石十二塊。共有圖譜十六幅 , 依次為《布種》、《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揀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 , 反映了棉花從播種、收獲到紡織、染色成布的全過程。每圖都有文字說明 , 并有乾隆皇帝和方觀承依據畫面內容分別吟詠的七言絕句各一首。

戰國古城燕下都遺址
位于縣城東南,北依北易水,南臨中易水,略呈不規則的方形,中部有運糧河縱貫南北,河東側有隔墻一道,將城分為東西兩城。燕下都見證了燕國的興盛與衰亡。

保定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金臺驛街原保定育德中學舊址,是留法勤王儉學運動的發祥地;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李石曾先生是保定市高陽縣人。紀念館再現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始末,熱情謳歌了以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李富春、李立三、陳毅、聶榮臻、蔡暢、向警予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乎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留法勤工儉學期間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光輝業績。

晉察冀邊區是我國新民主主義制度最早實施的地區之一。晉察冀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位于太行山麓的阜平縣境內?,F存磚木結構的民房九間。邊區政府的成立,對敵后各抗日根據地起了榜樣作用。在這簡陋的小屋里,毛主席曾寫下了《1948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兩篇重要著作。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山洞宮殿。發掘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件。其中僅金銀器、玉石器、銅器、鐵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類銅燈19件,尤以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最為珍貴。劉勝、竇綰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全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

劉伶醉燒鍋遺址
劉伶醉燒鍋遺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劉伶醉酒廠第一制酒車間。1997年7月,劉伶醉酒廠在車間改建時,發現古井遺跡,后經省市縣文物部門調查發掘,確定了遺址的范圍和年代。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四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柔墓
位于保定市滿城縣城西7.5公里的崗頭村酉2里月明山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區依山傍水,地勢高峻,有"頭枕九龍(墓地北面是九龍山),足蹬八寶(墓地南邊是八寶嘴山),左攬日光(墓地東邊崗頭村內有日光腐),右抱明月(墓地西邊有月明寺),腰系玉帶(墓地南邊有漕河)"之說。

《敵后武工隊》
是描寫冀中軍民抗日斗爭故事的優秀長篇小說,它通過以魏強為首的武工隊同日偽軍的復雜艱苦的斗爭,熱情地謳歌了中國人民的偉大斗爭精神、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稱贊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領導用。

《紅旗譜》
通過在大革命失敗前后十年革命斗爭的歷史背景下,冀中平原兩家農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兩代人的尖銳矛盾斗爭,以“反割頭稅”和“二師學潮”為中心事件,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斗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獲得重大的成就。

《荊軻刺秦王》
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遣荊軻攜帶督亢地圖和秦將樊於期的頭顱,去秦國謀刺秦王,秦舞陽等相隨。臨別時高漸離擊筑,荊軻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歌聲慷慨悲壯。圖窮匕首現,事敗被殺。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這是當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題的詞??箲饡r期,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六班戰士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子彈打光,就用石頭拼命的砸下去,最后,這五位英雄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平原游擊隊
1943年秋,為粉碎日本侵略軍“掃蕩 ”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陰謀,游擊隊長李向陽奉命牽制日軍松井部隊,阻敵進山增援,同時保住堅壁在李莊的糧食。李向陽神出鬼沒,令松井草木皆兵。終于全殲松井部隊。

在保衛白洋淀的戰斗中,雁翎隊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白洋淀周圍的群眾,在整個夏季和秋季,除去每日回家做飯外,長期的生活在船上,配合著雁翎船隊和八路軍的水上部隊,向敵人戰斗。

在河北省清苑縣冉莊,距保定市約30公里。在抗日戰爭時期,冉莊人 民積極開展地道戰,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致使敵人“寧繞黑風口(張登), 不從冉莊走”。由于冉莊人民開展地道戰功績卓著,曾榮獲“抗日模范村”的 光榮稱號?,F在的冉莊地道戰遺址,就是冉莊人民光輝斗爭業績的歷史見證。

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張飛、關羽、劉備。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后桃園結拜兄弟。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焚香禮拜,三個人按年歲排列。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王二小
1929年生于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王二小是村里的兒童團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蕩。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把王二小摔死在石頭上。
延安時期參加革命的老作家陳模創作了革命傳統紀實小說《少年英雄王二小》。

小兵張嘎
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兒童軍事題材影片。它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抗日戰爭中水鄉白洋淀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氣”,倔頭犟腦卻又聰慧勇敢。

描寫抗戰時期華北某古城我地下黨組織對敵人進行策反斗爭的故事。故事情節驚險曲折,表現出共產黨員崇高的革命氣節。曾被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成電影。著名演員王曉棠飾演銀環和金環,王心剛飾演男主角楊曉東。曾在保定西大街拍攝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