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保定市是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轄3區、4市、18縣),總人口一千一百萬,總面積22190平方公里。保定方言:涿州、淶水講北京官話京師片:保定市區以及其他縣市講冀魯官話保定—唐山片---保定話,國家大力提倡講普通話,保定人大多數都講普通話。保定市經濟優勢明顯,對外開放基礎條件優越。市中心距北京140公里,天津145公里,石家莊125公里。
保定新貌
保定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強大的高等教育優勢,市內有十幾所高等院校,其中華北電力大學為教育部直屬211院校并有985優勢學科平臺,河北大學為河北省與教育部共建的重點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亦為省部共建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為司法部直屬唯一高校等。
保定強大的教育資源為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1992年即獲批設立了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業處于全省領先地位,部分領域處于全國乃至世界領先水平。保定市自然資源豐富,縣域經濟特色明顯。全市正建成7個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8個果品基地和8個牧漁基地,2012年產糧食600萬噸、果品90萬噸、肉類50萬噸。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醬菜、大慈閣糕點、滿城草莓、易縣磨盤柿、阜平大棗、順平紅富士蘋果、曲陽鴨梨、唐縣小尾寒羊、淶源虹鱒魚等產品遠近馳名。望都辣椒、安國中藥材、留史皮毛、皮革及毛紡、順平腸衣、白溝箱包、安新羽絨、高陽紡織、容城服裝、曲陽石雕、王鐵匠鐵球等,已形成一批企業和優勢產業。全市農產品商品率已達65%,農業產業化比率達37%,進一步發展農產品系列加工、擴大對外經貿優勢明顯、前景廣闊。
保定市農業科技實力雄厚,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迅猛。有河北農業大學等7所高等院校,各種涉農研究單位10所,民營科技型企業770家。相繼開發了生物鉀肥、生物活性有機肥、生化黃腐酸、植物生長調節劑、復方動物營養添加劑、可控降解地膜等產品,初步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保定市文物薈萃,名勝眾多。大慈閣、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腰山王氏莊園、白洋淀、滿城陵山漢墓、易縣清西陵、淶水野三坡、淶源涼城白石山、涿州影視城等觀光景點獨特、景色怡人,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
“十一五”期間,保定市規劃建設了保滄、廊涿、張石、大廣、保阜、榮烏、張涿7條高速公路,里程801公里,總投資500多億元,投資規模占全省四分之一,全部建成后,保定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1200多公里[1],占全省五分之一,貫穿全市20個縣(市),高速公路網密度將達到5.4公里/百平方公里(超過德國水平),截止十一五末,保定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57公里,居全省位。屆時保定市區到所轄各縣只需1小時車程,到北京、天津、石家莊、滄州只需100分鐘車程,保定將成為南北通衢、東出西聯的“高速公路樞紐港”。公路交通將形成連接京津、接軌沿海,西聯晉蒙,形成京津冀蒙交通一體化格局。
保定市作為近臨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著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是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理想選擇。勤勞熱情的保定人民將以優惠的政策和周到的服務,歡迎國內外的新老朋友到我市參觀考察、觀光旅游、洽談貿易、興辦實業,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地理位置
保定市位于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
保定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省會石家莊125公里,直接可達首都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及天津、秦皇島、黃驊等海港。
京廣鐵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濱保高速公路、保滄高速公路、張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由京港澳高速、榮烏高速、京昆高速、保滄-保阜高速在保定周邊互通連接,形成保定繞城高速公路。
已經開工的津保城際鐵路(高速鐵路)和京石客運專線(高速鐵路)將實現到北京30分鐘和到天津40分鐘的公交化聯系,將進一步鞏固區位地位,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港。
保定市生活服務設施齊全,醫療保健機械完善,文化娛樂場所眾多。保定是京師門戶,曾“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歷史上燕國、中山國、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為“冀北干城,都南屏翰”?,F為大北京經濟圈中的兩翼之一,北京主要衛星城,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
行政區劃
河北高樓保定萬博--258米
保定市轄18縣:清苑縣、滿城縣、唐縣、易縣、徐水縣、淶源縣、定興縣、順平縣、望都縣、淶水縣、高陽縣、安新縣、雄縣、容城縣、曲陽縣、阜平縣、博野縣、蠡縣;4市:定州市、涿州市、安國市、高碑店市;3區:南市區、北市區、新市區;另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溝新城。
北部低碳新城
北部低碳新城規劃研究范圍西起西三環京昆高速公路,東至國道107線,南起北二環,北至榮烏高速公路,依托新能源之城和汽車城發展,打造289平方公里的北部低碳新城。
氣候
保定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550毫米,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熱干燥,春季多風沙,秋季涼爽舒適。冬冷夏熱,雨熱同期,來此旅游一般以夏秋季為宜。
人口
保定是河北省人口多的設區市,共1119.44萬人口(2011年),主城區人口近240萬,市區建成區面積300平方公里。2020年前清苑、徐水、滿城將劃歸保定市區,中心城區城市人口控制在205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210平方公里以內。到2020年,中心城市總人口達到35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規模達到400平方公里左右。
經濟
—— 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720.9億元,年均增長11.8%。糧食總產突破600萬噸,農業產業化率由41.9%提高到63.5%。工業增加值達到1259.4億元、增長8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61.3億元,是2007年的2.3倍。省重點項目數量連續五年全省前三,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448億元,是上個五年的3.1倍。財政收入完成311.3億元,是2007年的2.6倍。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1848.4億元、增長83%。
—— 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汽車產業實現新跨越,整車產量由2007年的32萬輛增加到85萬輛,出口連續13年全國;新能源產業在遭遇全球市場寒冬的情況下保持增長,光伏電池產量增長10倍,位列全球;紡織服裝、食品、建材產業增加值分別是2007年的2.4倍、2倍和2.5倍。長城汽車、英利集團、隆基泰和、巨力索具、奧潤順達、宏潤紡織等一批龍頭企業快速成長,全市工業化率由42.6%提高到46.3%。園區建設全面提速,省級以上園區達到27個,市級以上園區實現全覆蓋。節能減排深入推進,所有縣(市)建成污水、垃圾處理廠,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五年下降20.9%,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削減量完成省定目標。
—— 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強力推進城鎮建設大變樣,實施了總投資近3000億元的150項城建重點工程,是歷史上投入多、變化大的時期。高速鐵路建成通車,實現零的突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30公里。大水系主體工程完工,實現兩庫連通、清水入城。“一城三星一淀”組團發展框架基本形成。東三環、西二環、朝陽大街北延竣工通車,交通體系日臻完善。北部宜居新城迅速崛起,建設了電谷立交橋、農業生態園、東湖、新火車站等一批精品工程。太陽能之城建設成效明顯,入選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十大和諧管理城市,通過國家園林城市驗收??h城道路、廣場等市政設施建設加快,實施了781個新民居示范村建設,新改擴建縣鄉公路7747公里,所有村莊實現路水電訊全覆蓋。城市化率提高近10個百分點。
概況
保定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早在建國初期,在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保定就有8個。經過多年建設,銷售收入5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00多家,形成了以汽車制造和新能源為支柱產業、機電、紡織、食品、建筑建材和信息產品制造等優勢產業。
合作企業
保定天威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承制百萬機組主變壓器的生產企業,其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能力全國,在三峽工程輸變電設備招標中一舉中標,天威集團變壓器制造能力位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技術全面的輸變電電氣公司之一。輸變電設備上,天威集團是國內大并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完整產業鏈的輸變電制造基地,其變壓器產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儲能設備產業上,以“好馬配好鞍,好車配風帆”著稱的風帆集團是目前中國鉛酸蓄電池行業中規模大、技術實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核心骨干企業,國內生產的中高檔轎車70%以上都裝配風帆蓄電池。
中國英利太陽能光伏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創新中國”榜上有名;中航惠騰風電葉片產量占全國40%以上,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保定高新區集中了新能源企業170多家,中國電谷產業聚集效應正迅速顯現。
國家高新區
保定國家高新區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在光伏產業上,中國英利能源有限公司是全球僅有的4家之一、國內唯一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多晶硅太陽能光伏產品生產企業;風電方面,中航惠騰公司是全國大、國內一實現國產化葉片批量生產的企業,其風電葉片占到了國內市場份額的47%。
大學分布
保定有全國電力行業的高學府——華北電力大學,以及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大批知名專家學者及15萬名在校大學生云集于此。前保定市長于群用充足的底氣宣稱,保定建設“中國電谷”是“天時、地利、人和”——“中國電谷”,舍我其誰!
中國電谷建設
用5年的時間,啟動“中國電谷”一期建設,到2010年開發建設13平方公里,年銷售收入達500億元以上(2010年實際銷售收入已經達到720億);2010至2015年進行二期工程,用10年左右時間,形成占地25平方公里、產值2600億元,新能源產業產值1500億以上的世界級新型電力能源產業基地,開放戰略。
保定公交
保定市公共交通總公司隸屬于保定市國資委,是以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為主,以廣告、旅游等業務為輔的國有企業。公司始建于 1963 年,公交總公司始終堅持把“優化環境、誠信建設、優服承諾”放在首位,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經營思想,不斷深化內部管理,銳意進取,開拓創新。1996 年在市區線路成功推行了無人售票,并于 2001 年1月1日實行了 IC 卡電子收費,提高了公交科技含量和我市文明乘車程度。為滿足乘客需求,近十年自籌資金購置、更換新車,開辟新線路,建設和擴建公交場站和候車亭,全面提升了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優化了市民乘車環境,目前線路總數已達到130條,提高了公交綜合競爭實力。
發展戰略
保定市加快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加大開放力度,招商引資不斷發展。重點規劃建設的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吸引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往投資興業,效益可觀;先后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項目合作和貿易往來關系,出日趨勢良好,成交額逐年增加。
廣播電視
保定廣播電視臺
BDTV-1 新聞綜合頻道
保定廣播電視臺
BDTV-2 經濟生活頻道
BDTV-3 文化娛樂頻道
保定新聞廣播【24小時播音】 FM93.7/90.9 AM1467
保定經濟廣播 FM99.7 AM1017
保定交通廣播 FM104.8 AM747
保定城市服務廣播 U(you)-radio FM101.6
保定城鄉聯盟廣播 保定城鄉聯盟廣播 中波AM801
體育之城
一座城市,擁有4個“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建有18個運動項目訓練中心;擁有16位世界冠軍、22位亞洲冠軍、130多位全國冠軍;連續在兩屆奧運會上獲得5枚金牌;連續在兩屆全運會上拿到全省金牌總數的一半,這在全國同等規模城市中絕無僅有,保定被形象地譽為“體育冠軍的搖籃”、“體育之城”。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保定就創辦了各種青少年業余體校及全國家體育幼兒園。其世界冠軍、亞洲冠軍分布在乒乓球、跳水、游泳、射擊、籃球、足球、體操、賽艇、田徑等項目,還有眾多青少年苗子在國家隊集訓。20多年來,從這里走出了涌現出世界冠軍錢紅、郭晶晶、龐偉,、郗恩庭、高軍、王浩、齊寶香、牛劍鋒、范紅斌、范曄、張晶、李藝花、王克楠、單勇、王戀英、任潔、郝運 等一批世界體壇名將,有3000多名后備人才被輸送到省、國家運動隊。全市已擁有288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8個體育訓練中心,注冊運動員2000多人。2008年,保定體校,第、第二業余體校再次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
保定冠軍墻
在2002年第十四屆釜山亞運會上,保定市籍運動員取得了5金2銀的好成績。在2004年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上,河北省15名參賽隊員中,保定市籍運動員就有7人,共取得兩金一銅、一個第四名、一個第五名、一個第八名的好成績,保定市參賽人數和運動成績均列全省。在2005年第二十二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保定市籍運動員獲得5枚金牌,占我國體育代表團所獲金牌總數的1/4。在2001年第九屆、2005年第十屆全運會上,金牌總數占河北體育代表團所獲金牌總數的1/2。在2005年第十五屆多哈亞運會上,保定市籍運動員取得了4金1銀1銅,金牌總數占河北省金牌總數的1/2。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更是捧回3金1銅。國家和省對保定體育工作給予很高評價,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業余訓練先進單位”、“全國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被省政府授予“突出貢獻單位”光榮稱號。并分別被國家體育總局及項目運動管理中心命名為 “全國游泳之鄉”、“全國乒乓球重點城市”、“中國田徑高水平后備人才培訓基地”、“中國青少年籃球重點訓練單位”、“中國游泳、花樣游泳訓練基地”、“中國青少年短式網球培訓基地”、“全國籃球城市”等。
全市現有各類體育場地4103個,場地面積1392萬平方米,人均1.3平方米。其中,保定市人民體育場位于市裕華西路繁華地段,占地面積47658㎡,現擁有可容納5000余人的體育館一座和容納13000余人的田徑場一座。
2013年10月9日,記者保定市獲悉,有“冠軍之城”美譽的保定市成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試點單位。
友好城市
1 西條市
2 夏洛特
3 海港市
4 米子市
5 格雷文赫斯特
6 串間市
7 首爾東大門區
8 圣地亞哥
9.森訥堡市
歷史沿革
中山國地
今保定市區在戰國時期始建城池。保定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在殷商時期為北燕之地,西周至戰國為燕趙之地。
秦上谷郡
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來保定成為河北都會, 則稱保定為上谷。
始建保州城
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981)保塞軍升為保州,清苑縣更名保塞縣。金保塞縣復名清苑縣,并復置滿城縣。宋淳化三年(992)李繼宣知保州,筑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因處于宋遼邊界,宋遼多次在此地戰爭。金末年,保州城在戰亂中成為廢墟。金天會七年(1129)于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重建保州城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劃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廟,造園林,修筑土城墻,疏浚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質,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
新建的保州城為京師門戶,為燕南一大都會。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1錄事司、7州、8縣,州領11縣,“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代改建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墻,以磚石砌城,筑女兒墻堞口3710雉。隆慶年間(1567~1572),張烈文等三任知府將土城逐步改建成磚城,加固并增筑城樓,從戰略防御出發,根據當時條件和地利,確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個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稱。
直隸省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決定將國都遷北平(遷都后改稱北京),并將北平行都司更名為大寧都司,遷駐保定,負責京畿附近的護衛與安全。
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保定為直隸省省會。保定直隸總督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為京畿重地,元朝設郡明朝建府清朝為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滅亡(1911)直隸總督駐此,一直為河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中心。
建官刻印書局
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在城內建官刻印書局,約有200多名員工,為直隸較大的印書局,曾印《畿輔通志》《保定府志》《清苑縣志》和《四庫全書》的一部分,八國聯軍侵保時廢。
創辦畿輔大學堂
光緒二十四年(1898),直隸總督在城西南靈雨寺創辦畿輔大學堂(直隸高等學堂),為保定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高等院校。
創辦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五月(1902),袁世凱在保定練新軍,設陸軍速成學堂和將弁學堂(后改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師范學堂、巡警學堂等。三十年設立農務學堂,三十一年設立直隸學堂、法政學堂,以及測繪、軍需、馬醫、醫務等學堂。三十三年設直隸全省警務學堂、崇實中學、直隸女學堂。
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所正規陸軍軍校,
保定軍校廣場圖片
位于保定市區,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1912年至1923年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余人,不少人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軍校學生,如蔣介石、葉挺、陳長捷等。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頭銜。
育德中學
光緒三十三年(1907)陳幼云等同盟會員在保定創辦育德中學(保定育德中學),培養青年先進分子,并作為河北省同盟會的機關駐地。民國6年(1917),育德中學開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李維漢、李富春為一班學員,劉少奇為第二班學員。宣統元年(1909),又創建直隸第二師范學堂(就是現在的保[2]定學院,舊址是保定十七中)、清苑中學堂和盲啞學校。
建立河北農業大學
1921年直隸農專(農務學堂)、醫專(原醫務學堂)、法律、法政、高等師范學堂合并,建立綜合性的河北農業大學。
創辦協生印書局
1926年,清苑人張培植在保定西大街創辦協生印書局,除印刷課本和報紙外還負責印刷中國共產黨北方組織的文件和馬列著作,出版單位署名“人民出版社”或“北方人民出版社”。1934年由于叛徒告密,協生印書局被國民黨保定行營查抄,張培植被逮捕關押,1936年釋放政治犯時獲釋。
日軍侵占保定
1937年9月24日,日軍侵占保定。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由天津遷保定,日軍不斷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出動“掃蕩”,殘酷屠殺抗日軍民。日偽還于1944年以保定城關及附近村莊成立保定市,并建立偽保定市公署。
保定國民黨省政府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6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保定。1947年10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開始由保定遷往北平。
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8年11月5日,解放軍圍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駐保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往北平。解放軍隨即入城行政人員也陸續進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為冀中區直轄市。
河北省會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為省會,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22縣1市分別合并為保定市、定縣(現定州市)、阜平、淶源、涿縣(現涿州市)、易縣、高陽、徐水、安國、唐縣10縣(市)。1960年2月,專、市合并稱保定市。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變專區所屬,合并的大縣陸續撤銷。1962年恢復22縣1市建制。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1968年遷往石家莊。
保定地區
1968年8月18日,保定專區改保定地區,建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區析出,復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
1986年5月7日增轄清苑縣,保定市轄新市區、南市區、北市區、郊區和清苑縣滿城縣4區2縣。
1987年撤銷郊區。
地市合并
經國務院批準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并,建立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