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開學典禮都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世界。通過開學典禮,將讓每個從四面八方來的家庭,再次回歸校園的孩子們,認識、感悟、體會這個象征意義的世界。
從本質上說,開學典禮就是一種禮儀文化。開學典禮越來越隆重,越來越普遍,意味著禮儀文化的興起和繁榮。傳統文化的形式,和現代教育的內容水到渠成地走到了一起。
中國是禮儀之邦,曾經是禮儀文化繁榮的國度。古代經典中也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政治生活到日常生活,禮儀文化曾經無孔不入。它通過一套文化符號,提供了一套政治、社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當然,其中也未免糟粕叢生。在中國從大共同體的傳統社會走向個體主義和個性發展的現代社會過程中,當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被無情拋棄時,禮儀的文化形式也在相當大程度上被當作污水中的嬰兒被一起潑掉。
但是,在一個市場經濟社會,或者說在一個現代公民社會,同樣需要禮儀文化形式的存在,來提供超越現實生活的價值,當然內容會與時俱進。畢竟,禮儀文化的本質就是提供一個象征意義的世界,而任何社會都不能缺少這個象征意義的世界。按照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說法,人是懸掛在由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他們通過禮儀文化來創造意義,利用意義、規定意義。
具體到承擔教育功能的學校而言,通過開學典禮可以達到對傳統文化(包括校園傳統)潛移默化的承接,可以儲存鮮明的時代記憶和社會變遷痕跡,可以在集會中明確學生的角色扮演,增強校園凝聚力等等。這不僅僅是傳達“從今天開始又要上學了”以及“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我從哪里來”以及又要“到哪里去”的追問。
這需要從開學典禮的儀式編排以及內容設置中得到體現。比如,在回答“從哪里來”方面,國外很多學校的開學典禮,往往邀請家長一起參加,通過這樣的儀式增進親子感情、實施感恩教育,甚至傳承了傳統的家庭文化;而在我國中小學的開學典禮上,也許有一兩個家長代表發言,卻見不到更多家長的身影。在“到哪里去”的問題上,對中國孩子來說,則應該通過文化儀式來樹立一種現代公民意識,以適應市場經濟和民主社會需要,而不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層面。
重要的是,每個學校都應該有自己特色的開學典禮,百花齊放,而不是規定動作下的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畢竟,每個開學典禮都是一個象征意義的世界,但不是只有同一個象征意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