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文化內涵
傳統的襦,裙裝,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我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中晚唐時期,服裝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華麗大氣。
漢服文化內涵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渡袝x》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
中山裝文化內涵
中山裝由于孫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并賦于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四個貼袋,袖口三???。后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于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于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